學校歷史
新中國成立伊始,為了盡快醫療戰爭的創傷,恢復和發展生產,建設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急需大量的護理專業人才。1950年8月29日,經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高字第1374號)批準,西北醫學院附設高級護士學校遂宣告成立。
五十年代學校大門
建校之初,校址暫設于西安市西五路146號西北醫學院內(即現在的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內),校舍僅有約50平方米的幾間平房,無專用辦公室和固定教室;也無獨立建制和組織機構,校長暫由西北醫學院侯宗濂院長兼任,副校長由附屬醫院謝景奎院長兼任,教務主任由附院護理部主任胡靜澤兼任。當年9月,招收兩年制護理專業學生34名。當時的辦學條件異常艱苦,沒有專職教師和專業教材,就采取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屆34名護理專業學生僅經過短期的護理基本技能訓練便走向臨床。
隨著護校的建設和發展,需要逐步走向規范化。1951年8月6日,經西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第(208)好文件批準,由侯宗濂、劉新龍、趙乃嫻、胡靜澤、趙石麟、王萬章、賈鳳珉等七人組成護校臨時校務會。8月9日,西北醫學院人字785號文呈報衛生部"附設高級護士學校員工編制計劃",要求增加專職教師10人,兼職19人,總編制37人。8月20日,經西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批準,準予制印兩枚,其一為"西北醫學院附設高級護士學校鈐記"方形有框印章,其二為"西北醫學院附設高級護士學校"豎條無框印章。9月,護校招收二年制護理專業學生52名,并制定了二年制護理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開設25門課程,共計3960學時,其中理論講授1540學時,實習實驗1880學時。從此,護理專業教育逐步走向規范化的培養道路。
1952年8月19日西北醫學院決定,自1952年9月1日起,護校歸學院領導,校名改為"西北醫學院附設護士學校",校長仍由附院院長謝景奎兼任,由趙乃嫻任教育主任,張仲齡認專任委員;護校設立了教學、教導、人事、會計、注冊、庶務六個教學、行政管理機構,教職工10人,建立了護理示教室,購置了部分教學所需設備。
隨著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護校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1954年8月11日,護校暫時遷往西安市北院門44號,同年招收護理專業學生104名、學制由二年制改為三年制。1956年9月1日,中央教育部、衛生部通知,"西北醫學院"改名為"西安醫學院",護校也隨之更名為"西安醫學院附設護士學校"。本年招生118人,其中從上海招收初中畢業生和調干生40名。
六十至八十年代學校大門
1960年3月護校由西五路146號遷入現小寨西路196號新校址,1966年4月23日學院決定自5月1日起護校由一附院領導。當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8月8日,學校停止招生。1969年3月,陜西省革命委員會下文撤銷本校建制和編制。1970年3月教工及所有教學設備、儀器、圖書和木器家具搬遷下放到三原縣書院門78號;4月,本校改名為"咸陽地區三原衛生學校"。1979年,三原衛校遷入咸陽,并入咸陽市衛生學校。
1978年1月,西安醫學院劃歸國家衛生部領導。隨著十年動亂的結束和撥亂反正的開始,遭受重創的護校獲得了新生。同年3月,學院向衛生部申請,因臨床急需大量護理專業人才,要求盡快恢復原"西安醫學院附設衛生學校"的建制。5月,經衛生部批準,同意恢復護校建制,在校生300人,學制三年,招收初中畢業生,教職工編制50人。
1985年1月,經衛生部批準,護校更名為"西安醫學院附設衛生學校"。6月,西安醫學院經衛生部批準更名為"西安醫科大學",本校亦隨之更名為"西安醫科大學附設衛生學校"。
九十年代學校大門
2000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西安醫科大學、陜西財經學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合并,組建成學科門類更加齊全的綜合性大學。我校亦隨之更名為"西安交通大學附設衛生學校"。2004年12月23日,我校更名為"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設衛生學校"。
特別提醒:為防止受騙,外地學員到后請直接與我們聯系,不要輕信不明身份者,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