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歡迎來到中職學習網!
洞口工貿職業技術學校

所在省份:湖南省邵陽市學校等級:未知等級

學校類型:普通中專學校性質:民辦

學校地址: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蔡鍔北路西50米

0 人投票

學校熱度已累計8558人訪問
報考答疑總共有0個問題
  • 0%人點贊
  • 0%人狂踩
  • 學校首頁
  • 學校簡介
  • 學校新聞
  • 招生簡章
  • 招聘信息
  • 學校環境
  • 招生專業
  • 報名入口
  • 報考答疑
  • 在線咨詢
  • 孔丘的教育思想

    文章來源:洞口工貿職業技術學校發布時間:2021-06-29 09:42:01瀏覽次數:1554
    孔丘的教育思想
    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子公元 前479年。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
    儒學教育理論的奠基人。 
                                                      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 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
    的理想和盡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 系時,總是5;導學生立足于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 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拿出車馬、衣
    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愿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 “仁”道的方向去修養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
        孔子認為"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要堅持和實現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見立志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確立志向后,又經過長期不懈地學習、修養,使之思想、感情和行為,達到道德的高度自覺與"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終身性、長期性和階段性。
        孔子教育學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標準與理想,他要求學生以"仁"指導日常的道德行為,堅持道德信仰而不動搖。"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頓飯的瞬間也不要離開仁德,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不要離開仁德,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也不要離開仁德。他要求學生"罵信好學,守無善道",對仁德和理想要鴛信,要好學,要堅守,并用生命去捍衛。"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他認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個人生命都還重要 。
        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質享受方面,則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質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會妨礙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末足與議也",他認為一個學生總以吃穿不好為恥,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質享受方面,那就很難談得上樹立遠大的理想了。他贊揚學生顏淵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孔子看來,顏淵是個有志向的學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學道與守道上面,而不去計較個人生活的困難。他還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吃粗糧飲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還教導學生“謀道不謀食"、"憂遭不優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應迷戀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質享受,更不能為了追求一時享樂而去貪圖不義之財,從而葬送了自己終生的前途。
        只有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志向方能堅守。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志向的確立與堅守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重視持之以恒與百折不撓的意志鍛煉。這也可以說是立志過程的最后與最高的階段。他認為一個人沒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醫。他舉例說,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來,那就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啊,他教育學生應象松柏一樣經得起嚴寒,"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還教育學生應當把自己的意志鍛煉得堅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意思是說,最堅固的東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東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總之,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決定于個人信仰和主觀努力,是精神性的、內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強制可以改變的。我們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為志向,但是他這種強調立志的思想,他主張道德教育要解決確立志向的經驗,卻值得我們吸取。
        2.克已內省
        在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中,有一個如何對待自己和如何對待別人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孔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范,他把這稱之為"克已"。
        孔子所說的"道",指的是道使行為的規范和準則,具有某種客觀的性質和內容;孔子所說的"德",指的是內心的情感和信念,屬于主觀方面的東西。孔子在處理客觀的"道"與主觀的"德"的關系時,重視積極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活動,強調自覺地進行思想監督,便遵循客觀的"道"成為內在的自覺要求,而不受外來強加的限制,他把這種主觀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復禮的基本條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論行為符合客觀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復到"禮"的道德規范上來。"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所謂"求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問,嚴格要求自己,隨時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禮義。"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即對自身厚責,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對別人薄責,這種做法,不僅不會增加矛盾,且會緩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煩,也不要把這種痛苦和麻煩加到別人身上。"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即對自身的缺點錯誤要勇于批評,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要寬容諒解;能自我批評,承擔責任,與別人的關系也就容易相處。
        孔子主張把克己、求諸已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他說:"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責備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沒有才能,"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不愁沒有職位,愁沒有能夠站穩腳跟的本領;不愁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別人知道的事情。所有這些,都著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當自己沒有能夠取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時,要多檢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學問水平,而不要責怪別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學問能力的條件不夠,就應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創造必須的條件,進而達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
        內省是靠自覺性來監督的,不自覺就難于真正進行內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俱"?自己的行為都合乎道德規范,自我反省,問心無愧,那就會心安理得,還會有什么憂俱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別人好的道德品質,虛心學習,向他看齊;見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要聯系自己,反省檢查,引以為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說要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見善則學,不善則改。
        孔子認為內省是日常必用的修養方法,在學生中間積極提倡,他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思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嗎?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認真復習嗎?學生以社會規范為準,對行為進行自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不符合規范的情況,避免繼續在行為方面犯錯誤,這樣就經常起一種監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純用感情來支配行為,這種經驗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3,改過遷善
        孔子在處理過失和改過的關系方面,強調改過,他把道德修養過程也看作是改過遷善的過程。孔子說:"丘有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自己犯有過錯,并認為過錯被別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對有人對過錯采取不承認的態度,"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認為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和月蝕;他有過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過則勿憚改"的要求,還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過錯,也要正確對待別人的過錯,要容許別人犯錯誤,對別人過去的錯誤采取諒解的態度。孔子提出: "既往不咎",已經過去的事不要責備了,著重看現在的表現。
        孔子要人知過、改過的思想,涉及人犯錯誤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和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的問題,這些思想與經驗,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4、身體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問題,也有行的問題,這也就是道德的認識與道德的踐履問題,這兩方面是緊密聯系的。孔子對于這兩方面的關系,著重強調的是道德的踐履,他提倡身體力行,要求言行相顧、言行一致,他認為道德認識的真假與深淺,依靠道德踐履的檢驗證實。
        孔子認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對一般人來說,應當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說得多做得少,"言過其行",孔子說應引以為恥。為了防止言行脫節,孔子主張"慎言"。他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說,說話謹慎,怕說了之后做不到。為了防止說空話、說大話,可以"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不妨先腳踏實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講也不遲。"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說話遲鈍一點不要緊,而行動必須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提出身體力行的要求的,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起初,他過分相信學生表態性的話,以為學生說的話都會實際去做的,發現學生言行脫節以后,才對學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還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意思是: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果有所贊美,那也是經過了實際考驗的。這就是說,他對學生的表揚,不是憑印象聽言論而想當然,是以實際行動的考察為依據的。總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著重于行的思想,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孔子既重視立志,又強調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內省,又主張遷善改過、身體力行。這些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規律,不能因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義思想體系而加以全盤否定和拋棄。我們要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科學的態度與方法批判地繼承這些古代遺產、古為今用。
    求學通道
    聯系我們
  • 段老師:152-9224-6688 QQ:253879151
  • 特別提醒:為防止受騙,外地學員到后請直接與我們聯系,不要輕信不明身份者,以免上當受騙!

    中職學習網公眾號 段老師微信 唐老師微信

    中職學習網網站平臺合作熱線:152-9224-6688(段老師 周一至周日)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職學習網 湘ICP備17009967號-3
    在線咨詢
    電話咨詢
    152-9224-6688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欧美aⅴ一区二区三区视频,99精品在线播放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东京热
    香蕉97超级碰碰碰免费公开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先锋影音ⅴa中文资源 | 新婚蜜月中出中文字幕 | 制服丝袜国产日韩久久 |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