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綜合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2020年度質量報告
2020年度學校質量報告
益陽市綜合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2020年度質量報告
根據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20年度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精神,現將我校2020年度教育質量報告如下。
1.學校情況
1.1 學校概況
益陽市綜合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始建于1983年(原為益陽縣第八中學,1983年由普通高中學校改制為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是益陽市赫山區人民政府主辦的一所公辦職業中等專業學校;2007年被評定為“市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2011年至2020年連續10年被赫山區教育局評為“學校工作目標管理考評先進單位”。
學校占地43290平方米,建筑面積30700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建設面積17660平方米;建有300米環形跑道的田徑場、1個足球場、4個籃球場;建有16個實訓室(其中計算機室6個),所有實習設備總價值1000多萬元,生均實習設備價值1萬元左右,生均電腦0.46臺,實習設備基本能滿足學生校內生產實習的需要;建有有2間多媒體教室,所有教室均裝配了一體機,建有數字化校園網。
1.2 學生情況
1.2.1招生規模
2019年秋季我共招收新生353人。其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41,計算機應用專業184人,電子技術應用專業83人,文秘專業45人。
2020年秋季我校共計招生437人。其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92人,計算機應用專業205人,電子技術應用專業91人,文秘專業49人。
圖 1
1.2.2在校生規模及學生結構
至2019年9月,我校在校生916人,其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212人,計算機應用專業465人, 機電技術應用專業132人,文秘專業107人。參見圖 2。
至2020年9月,我校在校生1101人,其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247人,計算機應用專業533人, 機電技術應用專業186人,文秘專業135人。參見圖 3。
比較近兩年的在校學生規模(參見圖 4),2020年比2019年增加185人。在校生專業分布情況有所不同,計算機應用專業招生人數較多,主要原因是學生及家長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認知度較其它專業高;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對現有專業進行優化調整,采用了訂單培養,校企共建的方式,確保了學生100%對口就業,且就業情況好,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1.2.3畢業生規模
2019年應屆畢業學生468人,實際畢業464人,其中196升入大學,對口安排就業256人,就業率為96.58%。參見表 1。
2020年應屆畢業學生337人,實際畢業337人,就業人數327人,其中197升入大學,對口安排就業128人,就業率為97.03%。參見表 1。
年份 | 畢業生人數 | 就業人數 | 就業率 |
2019 | 468 | 452 | 96.58% |
2020 | 337 | 327 | 97.03% |
通過畢業生情況的對比發現:國家對中職教育的越來越重視,中職教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生及家長對中職教育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因此,學生的流失也逐年減少。
1.2.4學生鞏固率
2020年9月我校在校學生人數1101人,至2021年1月我校在校學生1065人,鞏固率為96.73%,流失率為3.27%,參見表 2。
專業名稱 | 2020年期初 | 2020年期末 | 流失學生人數 |
計算機應用 | 528 | 512 | 16 |
機電技術應用 | 188 | 182 | 6 |
文秘 | 140 | 134 | 6 |
電子技術應用 | 245 | 237 | 8 |
鞏固率 | 96.73% | ||
流失率 | 3.27% | ||
小計 | 1101 | 1065 | 36 |
1.3 教師隊伍
至2019年12月,我校生師比為11.9:1,教師人數為77人,文化課教師43人,專業課教師34人,專業課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44.16%。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 29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37.16%,本科以上學歷65人,占專任教師84.42%,碩士以上學歷3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3.9%。參見表 3、表 4。
至2020年12月,我校生師比為14.12:1,教師人數為78人,文化課教師45人,專業課教師33人,專業課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42.31%。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 28人,占專業專任教師的比例35.90%,本科以上學歷61人,占專任教師82.05%,碩士以上學歷3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3.85%,參見表 3、表 4。
年份 | 教師人數 | 學生人數 | 雙師型教師人數 | 專任教師人數 | 本科學歷人數 | 高級教師人數 | 碩士學歷人數 | 文化課教師人數 | 專業課教師人數 |
2019 | 77 | 916 | 29 | 77 | 65 | 9 | 3 | 43 | 34 |
2020 | 78 | 1101 | 28 | 78 | 64 | 8 | 3 | 45 | 33 |
年份 | 生師比 | 雙師型教師比例 | 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 | 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比例 | 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教師比例 | 專業課教師比例 |
2019 | 11.9:1 | 37.66% | 84.42% | 3.90% | 11.69% | 44.16% |
2020 | 14.12:1 | 35.90% | 82.05% | 3.85% | 10.26% | 42.31% |
至2020年12月,生師比增大了2.22:1,雙師型教師比例減少了2%,專任老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減少了2%,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沒有變化,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下降了1%,專業課教師比例下降了2%。參見圖 5表 5。
學校有校級專業帶頭人7名,學科骨干教師6名,區級名師3名,市級學科帶頭人3名,省級專業帶頭人4人
表 5 2020年與2019年教師情況變化各項比例
年份 | 生師比 | 雙師型教師比例 | 專任老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 | 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比例 | 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教師比例 | 專業課教師比例 |
2019 | -2.22:1 | -0.02 | -0.02 | 0.00 | -0.01 | -0.02 |
1.4 設施設備
2018年學校實訓設備總價值5728938.00元,生均實訓設備價值5800元;
2019年投資500萬元,新建實訓室9個,新增實習實訓工位數近400個,生均實訓設備價值超過10000元;圖書室圖書總量21988冊,比上年增加0.1萬冊。專業圖書7600冊,比上年增加0.08萬冊。
2019年對學校田徑場和籃球場進行了提質改造,對校園環境進行了綠化,學生寢室添置了空調、儲物柜等,對科技樓進行了改造,總投資超過240萬元。
2020年對學校的校門、教室、路面、禮堂、池塘和廁所進行了提質改造,購置電腦25臺,共計投資200多萬元。
2.學生發展
2.1 學生素質
學生思想政治狀況:2020年9月,全校在校生1101人,其中共青團員309人,新發展團員30人。學校注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學生,開齊開足德育課,在校生犯罪率為零;強化教學常規管理,注重學生專業引領,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020年度,學生文化課合格率98.2%、專業技能合格率98.75%。2020年度畢業學生337人,實際畢業337人,畢業率為100%。
2.2 在校體驗
學校通過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多種形式,及時征集學生對教育教學、后勤服務、教學環境、業余生活、校園安全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學校的管理和服務,學校管理規范有序,校園氛圍和諧文明。經統計,學生的理論學習滿意度89%,專業學習滿意度92%,實習實訓滿意度95%,校園文化與社團活動滿意度92%,生活滿意度91%,安全滿意度91%。
2020年12月,我校對畢業后就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畢業生滿意度的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49份,有效回收率99.6%。問卷主要包括:就業收入,學習專業,技能練習等方面。其中,學生對工作的收入滿意度較高,月薪一般超過了4500元。
同時,學生也認為,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加強技能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開設與實際工作結合緊密的專業,提升學生的工作競爭力。
2.3 資助情況
學校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做好2020年職業院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本校學生資助工作方案、健全資助領導小組、制定資助計劃,使資助工作有章可循。年內,重點做好學生學籍管理、免學費和助學金管理、資助資金管理等工作。按時完成新生學籍注冊,及時處理學籍異動,認真審核學生受助資格,及時進行系統申報,加強資金管理,堅決杜絕擠占、挪用、虛列、套取國家資助金等行為,確保我校資助管理工作細致、公正、高效。
2020年下學期,全校共有1043名學生享受了1200元/生的國家免學費政策,共免去學費1251600元,同時有172名學生享受中職國家助學金共計172000元。同時,為貫徹落實上級精準扶貧的要求,學校共確定精準扶貧學生56名,在學校資助工作小組的安排下,全校教職工,一對一結對幫扶56名家庭困難學生。
2.4 就業質量
2.4.1各專業就業率、對口就業率
學校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安置工作,把畢業生安置當作學校發展的生命線來抓。學校重點遴選了南京英華達、南京創維、深圳比亞迪、上海廣達、益陽艾華電子、蘇州和聯集團名碩有限公司和大漢師創教育集團等20多家企業作為學生的就業企業。畢業生當年就業率為98.53%,與上年度基本持平,校企合作專業學生的對口就業率達100%。
專業 | 就業率 |
電子技術應用 | 100% |
計算機應用 | 99.52% |
機電技術應用 | 97.4% |
文秘 | 97.22% |
2.4.2初次就業起薪
通過對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調查,2019年畢業生初次就業起薪一般在4000元左右,2020年畢業生初次就業起薪一般超過4500元,高于上一屆畢業生,其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學生初次就業起薪一般在5000元以上。
2.4.3升入高等教育比例及與上一年度相比的變化情況
2020年我校有196人參加高考,本科錄取7人,專科錄取189人,參加高考的學生100%進入高等教育學校繼續深造。
2.5 職業發展
2.5.1學習能力
學校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學生通過學習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摒棄機械的學習方式,積極進行自主學習,增強自己的知識技能,以此適應社會的需求。
2.5.2崗位適應能力
崗位適應能力主要表現為個體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潛力。大部分畢業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新崗位并能獨立完成工作。
2.5.3崗位遷移能力
為使學生不僅能勝任崗位,還具備較強的職業崗位遷移能力,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花了大功夫。為滿足用人單位對員工綜合能力的要求,學校通過強化人文素質、職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培養了學生職業崗位遷移能力。在職業技能方面,學校從崗位要求出發,規劃專業課程,堅持專業課程必須和行業企業共同建設的原則,在實踐教學基地邊學習邊操練,為以后能順利進入相應企業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5.4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專門開設創業課程對學生進行創業培訓、定期舉辦創業設計大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根據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對就業學生的跟蹤調查統計,3年后就業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達30.5%。
3.質量保障措施
3.1 專業動態調整
3.1.1專業結構調整
深入開展調研,形成以發展為導向、以服務就業為宗旨,以支持產業發展為原則的相關專業調研報告,深入優化專業設置。根據中央和省、市精神,結合區域發展實際需求,進一步創新專業方向,調整專業結構,形成既能有效支持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又能帶動促進學生就業的良性專業建設調整機制。2020年我校已經形成了以信息技術專業大類為核心,以電子表面貼裝技術和電子商務為重點的專業結構。按照大專業,小方向的模式,采取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方式,將四個專業的培養方向進行了調整,并初步形成特色。
專業 | 培養方向 |
機電技術應用 | 機械加工方向 |
電子技術應用 | 主板檢測與維修方向 |
主板制造方向 | |
計算機應用 | 網絡維護方向 |
淘寶商務方向 | |
文秘 | 中小企業文員 |
3.1.2人才培養方案調整
學校建立人才培養方案及時調整機制,依據調研結果和社會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現在,我校已經形成了6個適應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2 教育教學改革
3.2.1公共基礎課
貫徹中央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門關于職業教育應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的要求,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按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規定,開足、開齊、開好德育、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公共藝術、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基礎課程,確保每個專業的學生都掌握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針對職業學校學生認知特點,改革學科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公共基礎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2/5。
3.2.2專業設置
學校現開設有機電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文秘等4個專業。
3.2.3師資隊伍
建立起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一方面建立專任教師隊伍補充機制。2019年,區教育局為學校招聘了7名教師;2020年,區教育局為學校招聘了7名教師,分配定向委培教師2名。另一方面加強現有教師隊伍培訓,建立起教師培訓制度,積極選派教師外出培訓。2020年,9名教師參加國培,55名教師參加了省級培訓,12名教師參加了市級培訓;同時學校還組織校本培訓,每學期對全體教師進行一次為期3天的集中培訓。專業課教師每兩年到武漢、長沙、益陽等地的合作企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企業實踐活動,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著重加強專業學科帶頭人培養,學校現有市級學科帶頭人2名,省級專業帶頭人4名,區級名師1名。為了提高教師教學科研水平,推動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推教學改革,學校根據《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評選辦法》確定了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落實了《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計劃》。
3.2.4課程建設
學校根據國家和省制定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修訂了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以能力為本位、實踐為主線、項目為主體的新型課程體系,制定了各專業主干課程的課程標準。按照方案配齊師資,配足實訓崗位。
學校成立由企業、行業專家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學校的專業建設,完成了以“能力為本位、實踐為主線、項目為主體”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依據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分析,選定了兩個專門化方向:主板檢測與維修方向、主板制造方向。確定了“1+3+1”的課程體系,即:“基本素養課+基本技能課、專門化方向技能課、崗位技能課+能力拓展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構建了“3+1”課程體系,即“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選修課”。計算機應用專業從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入手,深入分析人才培養的內容,圍繞“文化素養、基本技能、專門化方向技能和崗位技能”這四部分設計課程,構建了基于“三段式”技能教學的“4+2”課程體系,即:“文化基礎課、專業通用課、專門化方向課(網絡維修或淘寶商務方向)、崗位技能課+選修課、拓展課”。學校其余專業也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和實際,構建了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成長需求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保持其動態性和實效性;探索校企合作的主要內容和方式,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使課程的教學內容建設更加深化和完善,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與行業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3.2.5人才培養模式
積極推行和繼續完善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以學生零距離上崗為目標,把握職業能力培養和綜合素養培養兩條主線,實現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培養過程與實際工作相結合,能力培養與考取證書相結合,將綜合素養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學生向員工角色的逐步轉變。在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上,按照明確任務、示范分析、模擬點評、分組操作、展示評價五個環節,開展課堂教學,努力實現學校和企業達到無縫對接。
3.2.6信息化教學
學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設2017至2019三年規劃》,2017年建成了數字化校園網,所有教室均已實現班班通,建成了學校管理數字平臺。培養教師具備微課資源制作能力,建成可以有效支持教學模式創新和教學方法改革的教學平臺,通過數據分析技術,逐步做到因材施教。信息化教研水平較去年有極大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也有明顯提高。
3.2.7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的實習實訓設備配備齊全,實習實訓設備能基本滿足學生校內生產實習的需要。
2018年學校實訓設備總價值5728938.00元,生均實訓設備價值5800元;
2019年投資500萬元,新建實訓室9個,新增實習實訓工位數近400個,生均實訓設備價值超過10000元。
學校建設有近 20個校外實訓基地。
3.2.8教學資源建設
學校重視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經典案例、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教案等。
3.2.9教材選用
我校堅持“雙嚴格制度”。一是嚴格執行教材教輔資料準入制度。我校學生所使用的教科書為國家規劃的中職教學用書目錄中的教學用書,堅決不征訂國家規范教材以外的教材和各種練習資料。二是嚴格執行從正規渠道征訂教材。我校所有教材均通過新華書店和伽匯公司進行征訂,絕大部分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他書目是根據專業需要選用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國家規范教材,教材印刷字跡清晰、配圖形象生動,無劣質印刷品。
3.3 教師培養培訓
為建設一支高水平教學團隊,學校制訂了教師培養培訓計劃,建立起教師培訓制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全學年9名教師參加國培,55名教師參加了省級培訓,12名教師參加了市級培訓,多次聘請校外專家和名師來校進行指導,扎實開展教學研究教學改革。通過培訓,進一步開闊了教師視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推進了教育教學改革,教師的業務素質、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3.4 規范管理情況
3.4.1教學管理規范運行
一是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管理體系,學校設立教務處,專門管理教學工作。
二是教學管理制度規范、完備。制定了《益陽市綜合職業中專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教師績效量化考核管理辦法》,實施過程管理。除不定期檢查外,教務處在期中和期末均組織專業人員對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系統的督查,確保了教學工作有計劃、有執行、有檢查、有總結。
三是按照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不同課程的崗位要求,按照規范程序編制了課程標準,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
四是教學課程的開設做到了開足開齊,教材選用規范,德育課、文化課均采用教育部規定教材,專業課程均選用教育廳推薦目錄中教材。
五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大力開發校本教材,并重視資源開發與利用。
3.4.2學生管理創新開展
一是強化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狠抓安全、內務整理、手機使用、儀容儀表、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教育,大力推進“7S”管理,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二是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學校進一步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健全班主任崗位職責、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評激勵機制,完善了每周主題班會制度。
三是家校共建。每個班級建立家長QQ群、微信群,加強班主任和家長的聯系,共同管理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是開展專項教育活動。通過開展“校園文明宿舍”、“優秀班級”評選活動,“禁控煙”教育活動,“反對校園欺凌”專題教育活動等等,提升了學生的法紀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
3.4.3財務管理規范有序
規范財務資產管理,強化經費預算管理,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優化財務支出結構;規范財務報賬流程,及時掌控學校收支情況,防止了財務違紀事件發生;進一步加強學校資產管理,防止學校資產損壞、流失。
扎實推進學校精準扶貧工作,完善了建檔立卡學生信息,確保精準識別、精準資助;嚴格落實國家資助政策,嚴格受助學生身份核查工作;認真落實了中職學生免學費和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發放助學金政策,做到了免學費和助學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
3.4.4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學校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校長是學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制定學校各類人員安全責任制和各方面的安全措施。
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學習有關安全常識,組織安全教育黑板報、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評比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安全自我防范意識。加強飲食及交通安全教育。規范學校食品衛生工作,嚴防學校群體性疾患的發生。加強在校外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不許學生騎摩托車入校。
學校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學校與班主任和后勤服務人員簽訂安全責任書。
建立安全工作檢查制度,每周進行一次安全排查,由分管校級領導牽頭檢查校內各種體育、課外活動和消防、基建等設施情況,定期對食堂、商店進行食品安全檢查,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整改。每學期組織師生進行兩次應急撤離、疏散、逃生演習,提高應急防護和自救逃生能力。加強門衛值班管理,對外來人員進入校園做好嚴格的登記制度,對學生請假外出做好登記。重視學校周邊環境的安全治理工作,主動聯系轄區的鎮政府和派出所齊抓安全治理工作。
3.4.5教學科研成效顯著
學校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工作,注重開展課程研究、校本研究,完善教科研制度,教師每學年主講一次教研公開課,新進教師每學期上一次匯報課,省市級學科頭人或專業帶頭人每學期上一次示范課。
積極開展課題研究,近年來先后承擔并結題省級課題4項,省級課題《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于2016年上半年結題,課題《中職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益陽市中職學校學生亞健康狀態及對策研究》于2017年立項為省級課題,《益陽市中職學校學生亞健康狀態及對策研究》已于2019年下學期結題,《經典誦讀在中職德育教育中的運用研究》與2020年下學期開題。
3.4.6科學管理和管理隊伍建設、管理信息化水平
學校加強教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師德教育,推動教職工的思想道德建設,使教師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的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樹立依法治教、文明施教、精心執教、廉潔從教的良好的師表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為人師表。
完善激勵機制,強化各種規章制度,以此為導向,改進工作作風和教風,在工作實踐中提升素質和水平。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落實、有成果。主要通過選派指導教師、結對指導的方法進行培養,并輔以講座、聽課、競賽、研討等形式進行。
全校教職工已配齊教學、辦公專用電腦,校園網絡系統已經更新換代,建立了學校網管中心、教學資料庫和學校網站。
特別提醒:為防止受騙,外地學員到后請直接與我們聯系,不要輕信不明身份者,以免上當受騙!